1. 首頁
  2. 新聞
  3. 全球12個國家88人齊聚一堂,實施Cross-cultural Engineering Project~挑戰解決企業課題~

新聞

News

全球12個國家88人齊聚一堂,實施Cross-cultural Engineering Project~挑戰解決企業課題~

全球化

自2019年12月12日起為期9天,包含日本在內,來自全球12個國家和地區的25間大學與1家企業有88位人士齊聚一堂,參加芝浦工業大學舉辦的Cross-cultural Engineering Project(CEP)。在大宮校區,分組後的參加者針對企業和團體面臨的課題提出解決方案。項目的中期階段,大家歷經3天2夜的行程抵達那須高原,與那須地區、企業及團體聯合舉辦工作坊,聚焦於培養應變能力的「即興教育」。

在產官學合作計畫中大顯身手的學生

為了培養不只單純為獲取知識而學習、具備創意力的實踐型人才,芝浦工業大學實施與眾多企業、地方政府合作舉辦的計畫。培育學生發展出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社會、推動解決社會問題的想法。

■提供課題的企業、地方政府
株式會社理光、株式會社本田技術研究所、騰龍株式會社、KANEPACKAGE株式會社、株式會社興電舍、史耐輝株式會社、笛木醬油株式會社、OpenStreet株式會社、South Speak English Institute Inc.、埼玉縣信用金庫、栃木縣、那須町、埼玉縣、埼玉縣埼玉市
■那須高原工作坊
工作坊1(說故事):藤和那須渡假村
「尋找樂享冬季的故事」
工作坊2(暢所欲言):那須高原次世代交通協議會×Azit (CREW)
「尋找次世代行動服務的商業模式(自動駕駛、共享汽車&自行車、IoT等)」
工作坊3(獨角獸):那須動物王國×Chus
「尋找那須高原的獨角獸服務」
工作坊4(黑客松):那須高原租賃汽車×NAVITIME
「針對MaaS的軟體原型設計」

Cross-cultural Engineering Project,通稱「大宮全球PBL」,在品質、數量兩方面均不斷進化。本次有88名參加者,分為14個小組,分別致力於解決不同的企業課題。
KANEPACKAGE株式會社每年都為本計畫提供課題,本次提出的課題是再利用人型機器人之瓦楞紙商品包裝的相關創意。在中間發表時,對於直接以原有大小將商品包裝再利用為桌子的創意,教員給予辛辣的評論:「缺乏富有年輕人特色的有趣想法」。但在最終發表時,學生成功發表改良後的創意,在大型包裝中加入幾何圖案線條,透過折疊方式節省空間,同時也大幅提升其設計性。

對於笛木醬油株式會社的課題,學生提出將醬油渣用作煙燻材料的創意。笛木醬油的負責人員評論道:「這是前所未有的創意,從商務的角度來看,感覺很可能會成功」。井上副校長則表示:「將資源回收再利用也有助於實現SDGs,這項點子非常棒」。

在那須高原工作坊,大家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應變能力,可透過創意的力量解決各種問題。活動中也納入許多現今商業雜誌中提到的話題,例如尋找那須高原當地的獨角獸服務、為能利用IT實現無縫銜接利用各種公共交通工具而嘗試開發的MaaS(Mobility as a Service,行動服務)系統等。

參加學生的心聲

Justin Chia Yi Pin (新加坡國立大學 大學部3年級)

本計畫非常有意義,是一次很棒的機會。同組成員的國籍也十分多元,讓我感受到多樣性。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往栃木縣那須町的田野調查之旅。說到日本,東京和富士山都很有名,我卻不知道那須町。實際造訪後,我認為那須町是個非常美麗的地方。

山本貴三香 (系統理工學院 機械控制系統系3年級)

因為覺得自己英文不好,對於要參加這次的活動感到不安,不過成員都很體貼,盡可能讓我也能容易聽懂,於是後來我也能放心參加本計畫。報告時使用的PPT用法也與日本不同,讓人既學習到技術,又可了解不同的文化。

Suphanut Kongwat (機能控制系統主修 博士3年級)

我是以TA(Teaching Assistant)的立場參加本計畫,整體營運非常不容易。最終報告結束後,收到許多人的大量回饋,我感到很開心。回顧這次活動,我認為那些全都是自己一個人絕對做不到的事,非常感謝其他TA成員和參加者。

山下愛 (系統工程科學主修 碩士1年級)

至今為止,我都是以參加者的身分參加本計畫,這次是第一次擔任TA,參與營運的工作。過去我站在參加者的立場時,認為要彙整各國人士的意見很不容易,本次更是親身體會到彙整將近百名成員的難度以及TA之間共享資訊的重要性。此外,還有許多場合需要用英文廣播通知,感到自己的英文程度還不夠好,今後會更努力學習。

多積直之 (東京電機大學研究所 理工學研究科 電子機械工程主修 碩士2年級)

這次總共是我第3次參加全球PBL。每次參加都有寶貴的體驗,而今年感覺特別好。全球PBL以小組方式在短期內解決眾多課題,能夠讓人獲得成就感並找到屬於自己的課題。我即將就業,這是一段非常好的經歷。

Tunyada Pakametawee (蘭實大學,泰國)

對於我自己和所屬大學而言,這是第一次參加全球PBL。最初我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,而且許多參加者學的是工學,但我的主修是數位藝術,因此感到困惑,不知如何是好。成員的英文程度也參差不齊,不過經由一點一點地交流,漸漸地也能互相理解對方。透過此計畫,除了日本之外,還能與來自許多國家的人士交流,這可謂是一筆寶貴的財富。

諮詢

郵遞區號135-8548 東京都江東區豐洲3-7-5
(豐洲校區總部大樓2樓)
E-mail:koho@ow.shibaura-it.ac.jp